双职工家庭,夫妻俩的保障都少不了
朋友小畅今年28岁,已婚,坐标杭州。
她在一家公司做行政,年收入10万左右,先生在某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收入还不错,两个人一年下来,加上年终奖,能到手40多万。
2015年在爸妈的赞助下,小夫妻在杭州买了房,从银行贷了160多万。
夫妻俩打算明年要个宝宝,想把保障先给配上。
一开始,小畅就问了我这么个问题,我老公的收入差不多是我的三倍,是不是主要给他买保险就行了?
当然不是。
像这种双职工+大额房贷的典型家庭,夫妻俩的保障“四件套”(重疾、寿险、医疗险和意外险)都少不了。
一方面,夫妻俩都有疾病的风险,需要重疾险和医疗险来转移;
另一方面,夫妻俩都是家庭的收入来源,需要一起分摊现在和未来家庭的经济责任,也都有配置意外险和寿险的需求。
但具体的保障额度,就要根据小畅家的具体情况来定了。

保障“四件套”,保额这么算
根据他们夫妻俩的情况,我先简单做了个这样的规划:

意外险价格便宜,100多块就能保上几十万,夫妻俩也常出门旅行,买高一点,保额更充裕;
寿险方面,主要针对夫妻俩的家庭责任来算保额:
目前他们还没孩子,爸妈也不需要赡养,先按照150万的房贷金额来计算总的寿险需求。
其中先生收入占了家庭的近7成,150万乘以70%,先生保额大约在120万,小畅占3成,30万。
重疾险考虑治疗、休养等费用,在杭州这样的城市,至少30万打底,理想可以买到50万甚至更高。这个金额,一二线城市的朋友,都可以参考;
医疗险是重疾险的补充,相比于重疾险直接赔付保额,会针对我们的治疗费用进行报销,几百块可以补充上几百万的保额,夫妻俩也都来一份。
看了这个规划,小畅有点担心,保额这么高,保费会很贵吧?
他俩虽然收入高,但是开销也大,如果有了宝宝,更是多了个“碎钞机”,保费太高,无疑压力会比较大。
别急,选产品的时候,还有不少调整的余地。

根据预算选产品,量力而行
先看家庭能拿出的预算。
目前家庭大约40万的年收入,每个月有大约1万块的房贷要还,可支配收入大概20万多一点。
两个人生活开销算下来也有十多万,能剩下大概10万的结余。
综合这两个前提,1-1.5万的年保费预算空间,还是有的。
一般来说,同样的保额,消费型产品比储蓄型便宜;定期保障比终身保障更便宜;缴费期限越长,越便宜。
这三个要素也是我们配产品的重点调整项。
根据预算,我和小畅先商定了这么几个大原则:
- 优先考虑消费型产品- 寿险买定期,保障关键责任期,到60岁就行- 重疾险优先考虑终身(小畅希望能获得更确定的保障)- 缴费期限20年,避免退休后压力太大- 双职工,优选选择能够互相投保附加双豁免的产品(注1)
综合这几个大前提,我给她优选了产品,并做了一些简单的测算,发现当重疾险买到终身时,家庭保费预算大约在1.9万元,有点超支。
小畅决定先尝试增加缴费年限到30年,把先生和自己的重疾保费降下来,但这样算下来,还是有1.6万左右。
最后小畅和先生商议后决定,把先生的保障期限调整为到70岁,自己仍然买终身保障。
这样调整之后,整体预算就控制在1.3万左右了,完全可以接受了。
最后的方案是这样的:
点击查看大图
小畅对我是这样解释的:
“其实我先生对保障期限没那么在意,他觉得自己到六七十岁,总也有不止50万可以治病的钱了。但对我来说,一份终身的保障带来的安全感,真的很重要。”
虽然最后两份长险的缴费期限有些长,要到两个人退休前后,但小畅的想法,也没毛病。
服务了那么多家庭之后,我发现大家最在意的地方真的不一样。
有的人希望保额高一点,有的人希望保障久一点,有的人希望能有多次赔付,有的人最看重额外的附加值...
只要在挑选的大方向上不出问题,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标签: 保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