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由“外资”转“中资”的两年梳理,人保寿险行业排名从第19跃居第6,目前,人保寿险大有超越泰康人寿、新华人寿、逼平太平洋保险和平安保险并最终与中国人寿(601628.SH)分庭抗礼的势头。
如此跨越式发展,李良温并不认为人保寿险面临偿付能力压力,相反目前是“快速拿到低成本资产的时机”。
2008年,人保寿险保费收入达到288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翻了5倍。今年一季度保费收入超过152亿元,名列寿险公司第六。两年时间,人保寿险从4家分公司到31家分公司,销售队伍也从8000人发展到11.5万人。这两年人保寿险的发展速度是否太快了?
李良温:在我的计划中,现在的速度还不够快。我们要快,是因为这几年是一个拿到低成本资产的好时机。我们现在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是2.5%,在目前的投资环境中,从理论上说绝不会产生利差损;我们拿到的资金(保费)期限大多在10年以上,这10年肯定会穿越一个利率周期,会有大量的投资机会。我们是新公司,没有像老公司那样有预定利率在5%、8%甚至10%以上的高利率保单,我们没有利差损保单,没有高成本的资产负担。
新公司的发展不要墨守成规,要有自己的策略和个性。我们的策略是“规模效益最大化”,我们要拿到更多的低成本资产,等周期到了,利率上升了,依靠人保集团多元投资平台,就等着赚钱吧。这样的“快”有什么不好呢?
作为新公司,我们是集中管控与分级授权相结合的运营管理,所有数据、财务、精算、资金、理赔、客服等都是集中管理,财务制度细化到以元为单位。我们的省级公司、市县级公司的人员成本也控制到了极限。比如我们内勤人员一人多岗、一岗多能,外勤人员与业务规模动态匹配,比如我们省级分公司的领导班子只有2到3人,地市级班子是一正一副,县级公司是一个经理一个内勤。而市场上其他公司有的省分公司的领导班子有八九个人,成本费用极大。这也是为什么说新公司成本控制得好,拿到的保费收入就是低成本的资金。
在你们的保费收入中银行保险业务占比重校大,会不会给银保业务“降温”?
李良温:我们的目的不是通过银保增加规模。我们有产品、渠道和市场需求,银行保险业务都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我们也不赔本赚吆喝,相反,银行保险是为公司贡献利润的,所以我们也不会刻意让银行保险业务刹车。
两年前人保寿险也是一家有日资背景的外资保险公司,那时公司成立两年业务仍毫无起色。2007年3月,人保集团着手对人保寿险进行股权回购,把人保寿险从一家外资公司变成了中资公司。现在,人保集团已拥有人保寿险绝对控股权,人保寿险也变身为国资背景的保险公司,这对业务发展有什么影响?
李良温:我们看到寿险行业资金规模大、期限长、可持续等特征。我们从不讲股东效益最大化,我们只讲规模效益最大化。不讲股东效益最大化,我们就可以让利给客户,让利给一线销售人员。打个比方,别人产品卖一块钱,我只卖8毛钱,虽然表面看给公司盈利少了,但让利给客户的多了,客户就会喜欢;客户喜欢,产品销路好了,保费规模就迅速扩大;保费规模大了,我们抢先一步拿到低成本资金,又有好的投资平台,我们就会赚到钱。
很多人迷信国外的保险。在我看来,国外的东西在国外可能有用,在中国往往水土不服。所以我一到人保寿险来,看到公司用的是外资股东的那套《营销人员基本法》,根本不适用公司的发展,马上叫停,立即组织建立我们自己的基本法。现在这套《营销人员基本法》既不是外国的,也不是中国传统的,它是人保寿险特有的,有了这套基本法,我们才能快速发展队伍,实现超常规的保费收入。
你们不考虑上市融资或再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吗?
李良温:除了上市,融资渠道还有其他方式,如发行债券、私募。据我了解,因为上市的成本过高,很多公司都放弃上市融资的计划。
就我个人的意愿,我并不喜欢外资的钱。以前人保寿险的外资股东是日资公司,并没有把公司做好,这是实例。如果我们股东有实力,我们自己也有保险经验,比如我的团队没有低于10年保险工作经历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引进外资投资者呢?我们引进外资的钱,不是白白给它挣钱的机会吗?
标签: 中国寿险公司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