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险营销演进四大阶段是什么?

艾奇保险网 92 0

银保、电销阶段(2000-2013年)

银保渠道发展,理财产品兴起。

银保迅速发展,但受新规影响,增速放缓;电销情况较好。

1999年6月10日中国保监会《关于调整寿险保单预定利率的紧急通知保监发[1999]93号》文中,将寿险保单(包括含预定利率因素的长期健康险保单)的预定利率调整为不超过年复利2.5%,且不再随银行利率的调整而调整,基本上解决了增量保单利差损问题,但同时也使得长期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受到了严格的监管。

互联网发展阶段(2013-至今)

传统渠道进入瓶颈,互联网等新型渠道兴起,中短存续期产品爆发式增长。

虽然现阶段银代渠道仍占主体,但是优势已渐渐不明显,年龄结构年轻化使得互联网渠道的冲击进一步加大。

保监会从2013年开始进行费率市场化改革,随后各公司纷纷推出高现价、高回报产品,加之万能险和投连险的发展,最后形成了保监会定义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为主的时代。

业务员营销模式阶段(1982-1992年)

简单产品,公司直销为主。维持营业成本低,公司特征较强;但有限人力无法面对市场需求,自我调整能力低。

1982年恢复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主要承保各种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以及农业保险等。

人身保险大部分属于团体性质,主要是逐步在国内恢复经营简易人身保险、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及养老金保险业务,1982年全年保费收入为159万元。

代理人阶段(1992-2000年)

个人代理制引入,寿险以储蓄型为主。

由友邦保险引进代理人制度,业务增长快;但带来了负面的公众形象问题。

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我国上海成立分公司,将寿险产品个人营销代理制引入中国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平安、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等公司相继效仿,逐步将业务发展重点向个人险业务转移,开发了一大批针对个人需求的寿险产品和健康险产品。

标签: 寿险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