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精算已走下“神坛”,我也不怕弄个马甲实话实说了。
其实,从来就没有神坛。精算这个在国内被畸形追捧的所谓“金领职业”,其实是再普通不过。按照投入/产出比计算,在国内这样“羊群效应的重灾区”,严重划不来。
这里说的投入,包括你的智力、时间、资源、机会成本、不确定性;你的产出,包括证书含金量(硬技能)、长期收益期望。
比如,在外资银行、四大做银行风险管理,也就是做BASEL II、VaR、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等等,5年(顶多7年),上海的平均,注意是平均水平,能拿到2.5万到3万每月,还不包括任何奖金、津贴。其中的投入远远不及精算但产出肯定要超过精算N多,而且能积累银行、部分上市或非上司公司的人脉。(对天发誓,绝非意淫。如果您恰好在上海做banking riskmgmt且符合上述条件而没达到这个水平,你发消息给我,我给你联系猎头,但别忘了请我吃饭外加一个月薪水。哈哈,开个玩笑。一般到了这个阶段都是猎头主动找上门,哪还用的了我介绍。当然如果您真的有此打算,那也欢迎垂询)。
这还仅仅是普通商业银行业内这一个工作岗位的情况,其他基金、券商那就更别提了。每次看他们发奖金我的心就滴血啊。
而同样的5年经验,精算的产出显然无法相比,你要承受孤独、枯燥、隐忍、不确定性、人脉狭小、保险公司资源有限带来的烦恼、远离主流金融圈等痛苦,还要面对很多被白痴媒体记者忽悠得以为“精算”真是什么金领而争相挤入精算圈的干劲十足的后生,殊不知大金融行业内有成千上万的机会比精算要值钱N倍还不止。
我2001年还在大学时就见过媒体忽悠说国内需要5000名精算师,结果直到现在还有报纸、网站在引用这个观点,看见一次肺就要气炸一次。当初那个拍脑袋拍出5000这个数字的记者(或许来自某个被采访的无知人士)要暗自窃笑了,放了个屁居然能臭10年。
我同学的大老板,欧洲的精算师(不是英国的体系),以前在AXA,寿险直保、产险再保都做过,现在还在保险行业做精算的工作,但不在保险公司了。说起来,他们也不过那般。但有一点,他们都心态比较平和,典型的发达国家的所谓professional精神,从不认为精算是个暴发职业,就跟普通的医生、律师一样,很多时候还不如医生、律师,撑死不过高级打工仔,顶多顶多是个中产阶级,还得长期局限在一个行业,做来做去就那么几家公司。所以,就像The Wall Street电影主角Gordon发人深省的名言:“(那些投行忙死累活的管理人员)他们不过坐坐高档写字楼和头等舱、住住五星级酒店而已。我需要的是能玩Liquidity(即“大笔的现金”)。”你想想,他自己这个连投行大佬都惧三分的人也觉得赚不够,何况哪些被投行称为insurancepeople/shrimps的保险行业人员(别跟我说那是电影,这个电影的剧本可是老投行油条做顾问、审剧本、改台词的,而且我朋友在劳合社伦敦,同样都被资本市场搞投机的圈子所“轻视”——当然可能没国内这么严重。很多鬼佬的保险从业人员把保险作为家庭继承的职业,从爷爷到孙子都干保险的大有人在,不仅在英国;我曾经遇见过一个澳洲的水险核保,家里从祖父开始就做水险的broker,一直到他这一辈做underwriter,家里还有一个做broker的,我第一次听他说的时候都吓着了,行业的意识形态和国内完全不一样。曾经认识个在国内保险公司做legal的律师,干了两年死活不干了,宁愿去律所审审合同。我也不说白了,大家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所以,传统精算师这种以“收敛性”为核心思维、帮保险公司绞尽脑汁掐成本算利润保不破产以求用续经营的职业,你究竟原不愿意从事,好生考虑考虑。当然,如果你愿意往投资精算师方向发展,也未尝不可,但那未免走了太大太大的弯路了,还不如一开始就去干资本市场。
本人精算出生有几年工作经验,只会模型忘记思辨,多年下来脑子都越来越愚钝,最近又回过头来打专业的基础,才发现一些最基础的概率论思辨能力都丧失了。看到太多的仅仅听说“精算赚钱”一窝蜂的考精算的后辈连面试机会都拿不到而常常百感交集,读书时研究生师兄居然史地生农林牧副渔专业考过来的都有(我绝无绝无瞧不起这些专业的意思,我只是想表达信息不对称已经严重到了何等程度)。
PS:国内的中文翻译经常让人遐想联翩,金融带个“金”字就让平头老百姓都以为是个人人都能随便捞钱还体面的高尚行当;“精算”带个“精”字就让人神秘感倍增,其实凤凰脱毛就是鸡。Actuarial的语源实际上是以“实际发生”为核心(actual和actuarial一个词根),最早是“记录员”的意思,就像每天的流水账记个“白菜三斤,耗银六钱,少虫应早食;牛肉一斤,耗钱一两,多膘可炖汤”,和会计区别有但不大。到了现在也就用点数量化的方法进行预测,再针对产品、保单portfolio做些模型处理罢了。真正把数学应用的炉火纯青的大牛,还是Wilmott之流。当然,David Li是个为数不多精算师转行投资还可能名垂千古(遗臭万年是误传)的家伙,但可复制性不大。
PSPS:其实现在关于精算师的神秘感已经消失很多了,但还是很严重的地步。以前央视的“实话实说”栏目还在的时候,采访一个7岁的小孩问他长大想干什么,他居然语出惊人的说“要当精算师”,明显是大人教的。大人怎么知道?无知的媒体宣传的。
关于信息的极度不对称,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传统的保险精算师,保险行业狭小(给你个数据,2008年,国内的保险行业总资产额是银行总资产额的3.8%,国外也高不到哪里去,你可以看到行业规模差别是如此之大)、有限的publicity,连行业内的非精算人员都搞不清精算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更何况行业外所知道的人就更少;
二,传统的,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因为关系到社会大众的切身利益,稳定性要求特别高,所以就不得不使用一大堆数量方法保证永续经营(其实技术并不见得如何高深。没钱赚的地方没人才,没人才就没有技术进步,所以精算的很多技术远远不及金融工程也非常非常正常)。行业窄、用的技术又难偏怪,保险公司还得花钱养着,神秘感不高才怪。而银行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用的工具和数量方法并不比精算落后(据我了解很多方法都是相似的,比如精算的很多统计学方法在银行的信用违约风险模型里也很常见),说白了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是融资机构,银行的量化风险管理,却从未被人捧上神坛,我想这因为银行业的曝光度毕竟要远高于保险业而丧失了神秘感,所以媒体觉得没有炒作价值也懒得造势了。
PSPSPS:话得说回来,如果你真是死心塌地的想干精算,没人拦着。你得做好“熬”的心里准备。这个熬绝不是混日子长年龄就可以,得每天留心留的积累,多思考。谁都知道越“老”越吃香,但这个老绝不是年龄大就可以,还得有真本事。15年、20年后,当经验从量变到质变,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所谓,那种看任何风险都能瞬间洞察七分的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唉,可惜你我只怕等不到那天,就因为浮躁、嫉妒、贪婪而被身边的基金经理、投行大忽悠手里的大把钞票给气死了,哈哈。
标签: 寿险精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