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十二 个月的名称应用在天文上,具体的设想 是太阳每年在黄道上运行一周是十二个 月,将黄道分为十二个天区,则每一个天 区对应一个月。将太阳冬至所在的天区称 为子,太阳十二月所在的天区称为丑,以 后以此类推。地球的自转会引起太阳沿 赤道自东向西的昼夜变化,古人设想将天 赤道所在的方位也划分为十二个天区, 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 西方为酉位,那么太阳将一昼夜运行十二 个方位后回到原位。
于是产生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的概念,一个时辰对应太阳在天赤道的一个辰位。这十二个时辰排序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时对应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丑时对应凌晨一点到凌晨三点,以后以此类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十二时辰作为纪时制度的体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了。
故而人们开始寻求改进的方法,以便将其分得更细一些。最初人们将一个时辰一分为二,在十二时辰名中间插人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个天干和艮、巽、坤、乾四个卦名,合计二十四个小时名。由于这些天干名称和卦名不便于记忆,也不如干支那么协调,唐代的时候,天文学家就采用了将每一个时辰分为初、正两个部分的方法。
例如子初开始于二十三点,子正开始于零点,午初开始于十一点,午正开始于十二 点。这样也就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时 制。
文章来源:
艾奇保险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34673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已特别标注为本站原创文章的,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