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险理赔条件苛刻,为什么还要购买重疾险?

艾奇保险网 27 0

一位叫做霞的小姐姐,给老公购买了一份终身重疾险,在犹豫期内,她看了很多文章,然后纠结症来袭,又来做咨询,想要退保。

选择性纠结症

我刚刚购买了一份信泰的百万无忧,我也研究了你们的文章,这确实是一个癌症持续、复发均可以赔2次的好产品。对癌症确诊即赔我没有异议,但我感觉其它心血管重疾条件太苛刻了。网上也有许多反对投保重疾险的文章,认为非常不划算。这导致我非常纠结。


我纠结的地方是:

1.假设若干年后(比如10年),得了心脏类疾病没有达到重、轻症任何标准,重疾险不赔我,但我仍需要交保费,我还要另凑钱住院治病。这个保障就没有意义。

2.如果若干年是很远的话(比如30年后),就算符合条件了,估计通胀又没有几个钱了,到时候赔我50万又有啥意义呢?

3.对于一个家庭年收入15万的人,我需要每年花1万购买重疾险吗?对重疾险这种不一定有用,不一定理赔的鸡肋产品,感觉真的难以决策。

01

再谈重疾险的病种及设计边界


(1)重疾险:25种行业规范定义


重疾险的疾病=6种必保疾病(行协统一规定)+19种其他疾病(行协统一规定)+其他疾病(保险公司自定义)


每家保险公司重疾保障的疾病数目都不一样,但无论是80种还是100种,前面25种是一样的。这25种是重疾险的核心,约占到所有重疾险理赔的95%左右,剩余的由保险公司自行增加。


对这25种重疾的赔偿标准,保险行业协会统一制定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显示:只有部分疾病是确诊即赔,其余疾病需要达到相应状态或采取相应治疗手段才赔付。

而25种之外的重疾,则没有统一的定义,所以各家公司的定义可能会有差异;


25种最高发的重大疾病占到保险理赔的95%以上,前6种更是重中之重——占80%以上,而癌症一大类就占到60%以上。

所以选择一款重疾是保障100种,还是保障105种,从大概率事件上讲,其实保险公司的成本相差不大。


但是如果在其它条件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选择105种的,因为保险,不就是为了防止极端么?


(2)重疾险并非确诊就赔保额(一大笔钱)


并非”较大的病+长期住院“、也并非从字面上医生在诊断写上写了对应疾病,保险公司就赔重疾险的。NO,NO,NO。


理赔人员,要严格在理赔时,审核是否符合病种的定义。


哪些病确诊就赔呢?

确诊即赔付(12种):恶性肿瘤、多个肢体缺失、急性或亚急性肝炎、慢性肝功能衰竭失代偿期、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严重阿尔茨海默病、严重帕金森病、严重Ⅲ度烧伤、严重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严重运动神经元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以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为例,保险条款中关于该重大疾病的描述如下:

指恶性细胞不受控制的进行性增长和扩散,浸润和破坏周围正常组织,可以经血管、淋巴管和体腔扩散转移到身体其它部位的疾病。经病理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临床诊断属于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的恶性肿瘤范畴。


其它的病种,要怎么才能赔呢?

需要经过规定的手术才可以赔付(5种):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良性脑肿瘤、心脏瓣膜手术、主动脉手术。


达到约定的疾病状态才能赔(N种)确诊后维持了一段时间,身体状况达成了某一种疾病状态。比如脑中风后遗症、急性心肌梗塞、双目失明等,这些病症只有符合重疾定义中的描述,才能确诊即赔。

从上述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到,无论是重、中、轻症,都可以归为这三种理赔的条件和边界状态,而不仅仅是确诊即赔这么简单


02

相关解答


了解了上述的重疾险25种统一定义、3类重疾险边界,以及高发重疾。我们尝试解答一下上述小姐姐的纠结症。


(1)重疾险我也认为理赔条件比较苛刻


我是一名保险经纪人,但我也是一名客户,我自己也投保有四张重大疾病保险,从我进入保险行业以来,也认为目前”重大疾病保险“理赔条件比较苛刻, 这与我们老百姓的住院给赔钱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如果啥病就给赔保额,这不能叫做”重大疾病的保障了“ ,保险公司是商业机构,也不会做这种生意。


有人说,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尤其是消费型的重疾险),其实是一种”对赌“,赌自己在未来罹患指定疾病的可能性,并花钱购买筹码。我认为这是一个正确的比喻。这里指定疾病就是边界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 筹码需要多少钱?赌博也需要一定的边界和游戏规则?否则赌场也不干。


无论是105种重疾+40种轻症+20种中症,背后对应的都是病种,病种都是需要有严格定义的。


否则就会变成自定义的任何疾病,都能够赔到一大笔钱,或者是极为宽松的疾病,也能赔到一大笔钱,假设这样的产品真的上市了,应该销售多少钱呢?


以急性心肌梗塞为例:

 3.1.2 急性心肌梗塞 

指因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的相应区域供血不足造成部分心肌坏死。须满足下列至少三项条件:

(1)典型临床表现,例如急性胸痛等;

(2)新近的心电图改变提示急性心肌梗塞;

(3)心肌酶或肌钙蛋白有诊断意义的升高,或呈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的动态性变化;

(4)发病 90 天后,经检查证实左心室功能降低,如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 50%。

按保险条款定义,被医生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还不行,还必须满足4项条件中的3项才能达到赔付标准,如果被诊断为心梗,但是只满足了2项条件,那也是不能获得赔付的。


所以有许多人在实际中,一定会遇到,在医生处拿到了”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书,但保险公司就是不赔的情形。


再比如重疾险保障的脑中风后遗症:

3.1.3 脑中风后遗症 

指因脑血管的突发病变引起脑血管出血、栓塞或梗塞,并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的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永久性的功能障碍,指疾病确诊180 天后,仍遗留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障碍:

(1)一肢或一肢以上肢体机能完全丧失;

(2)语言能力或咀嚼吞咽能力完全丧失;

(3)自主生活能力完全丧失,无法独立完成六项基本日常生活活动中的三项或三项以上。

一样的,确诊脑中风还不行,还必须在确诊后生存180天,并且遗留有非常严重的后遗症,比如要有肢体机能丧失;


类似的疾病定义还有很多,从疾病定义上讲,说重疾险的理赔条款苛刻一点都不过,确实非常苛刻。


但重疾险确实也有确诊即赔付的12种,其中最重大的就是癌症(恶性肿瘤)。我们刚才过:

25种最高发的重大疾病占到保险理赔的95%以上,前6种更是重中之重——占80%以上,而癌症一大类就占到60%以上。

实际上,重疾险的购买成本:防癌险的成本=100:65 。


单独买一份防癌险也要支付60%-70%左右重疾险保费,比如重疾险花5000元,相同保额的防癌险大约要花3000-3500元。


问题的关键转化成为了:你是否愿意多出30%的钱,购买由1种癌症变为105种重疾+40种以上的轻症+20种左右的中症,并有豁免机会,然后有可能重疾多次赔付的机会?


另外,终身防癌险,没有罹患癌,身故是返费的

如果购买包括身故责任的终身重疾险,没罹患重疾,身故是赔保额的。


如果放宽其他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的定义,自然消费者能更容易获得理赔保额,但也要支付比现在更多的保费,你是否愿意?


其实,重疾险本身就是要保障指向为严重、花费巨大、损失程度高的,像极其轻小的心梗、脑梗,本身就不会花费巨大,自然不用赔。像轻度的心梗、脑梗本身在轻症和中症中就包括,赔30%-60%不等,且能轻、中症豁免后续保费。从这个意义上讲,重疾险又变得其实挺划算。


轻症、中症,就是为了减少癌症以外大部分重疾险就医后的理赔 纠纷,而被创造出来的。


但如果仍达不到轻症、中症的理赔标准,我们也可以客观上讲,真的不是啥大病,从概率上也花不了多少钱。保险公司重疾的费率,本来就没覆盖这一部分成本,不赔是应该的。


(2)有关未来通胀,保险公司赔50万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初初已之前多次回答过,通胀是一中社会现象,并非针对保险业。


如果你能保证这几十年内能不患重大疾病,那肯定是不买更划算;


可问题的关键是,你怎么知道你会是在几十年后才患重大疾病而不是明天?


正是因为风险的不确定性,才购买保险。


如果你能确保把当前患重疾的风险降到极低,也可以不买重疾险,比如:

目前非常年轻且身体健康,家族没有遗传病史。

 确定自己未来几年或者几十年不会发生重疾合同里面的任何一种,即便发生重大疾病,都能乐观的接受。

生活的城市空气没有雾霾,食物吃的很放心。

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健康生活体系,能按时吃饭睡觉锻炼身体,而且有足够的资金应付重疾来临时所需要的治疗费用。

以上几条,我自己是做不到的,存在很多担心的部分,所以在我看来,重疾险依然是有必要购买的。


重疾条款确实苛刻,如果从投资亏钱来讲,买保险肯定是亏的

发生重疾是亏,人受疾病折磨,可能带来死亡,还是不要发生的好,宁可不要这赔款。

不发生重疾,感受钱白交了,也是亏。

就从来,没有赚的时候!

保险,说白了就是一个风险转移的工具,工具是没有感情色彩的获利不想亏,是人的本性,但利用好保险这个工具,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能力


天下并没有免费的午餐,因此我们每个人的目标应该是花最少的钱交保费的前提下,为自己和家人选择合理的保险。毕竟保险条款里面依然存在着确诊即赔的病种。


一张保单呢,如果赔付率低于 20%,那这家保险公司也就太没有良心了,如果高于80%呢,那保险公司就是慈善机构了。除了少儿阶段(高发重疾是脑膜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失明失聪这几样)和老人阶段(老人基本很难拿到重疾理赔,因为通常达到重疾标准之前往往就因为器官衰竭身故了),中间的50年时间里面,癌症+心梗+脑梗三样的理赔基本占了重疾理赔的80%~90%以上,癌症尤其大头,男性占比60%以上,女性占比70%以上。把这三个重疾的定义贴在这里的话,看来重疾险确实还是需要购买的。只是再次强调,以最低的保费支出来合理安排保险。

03

最后关于重疾险的


关于重疾险,要不要购买的:


1.需求导向:感觉需要就购买,感觉鸡肋是骗子就不要购买。

2. 风险抵抗力:家庭有抵抗重疾风险的能力就可以不购买,家庭越穷其实反而应该购买,不然社会上就会不断有轻松筹。

3.风险发生概率:如果对自己健康非常自信,确保把当前患重疾的风险降到极低,也可以不买重疾险。

4.退而求次:感觉重疾险条款苛刻,如果没有行业性的改变条款的话,可以选择更确定性(确诊即赔)的防癌险(癌症占重疾索赔的65%左中,所以防癌险的价格也差不多是65%-70%的水平)。

5.医疗险暂时弥补:坚持社保+先购买医疗险(住院险)的防范策略。但四件套其实并不能全部覆盖,另外要正确理解,医疗险毕竟是一年期的产品,要有未来不确定性预期.


最后是我们再回到逻辑的原点:


重疾险的大多数疾病定义确实严格,但疾病发生率跟保费直接挂钩的,放宽重疾险疾病定义,当然能更容易获得理赔,但也要相应的支付更多甚至翻几倍保费,你是否愿意?


我们买重疾险本身就是为了保障特别严重疾病的,像不严重的心梗、脑梗等疾病不能获得赔付才是合理的


重疾险这种产品被称为鸡肋,杠杆率不高,远不及意外险和定寿险杠杆率高,但精算师从来都不傻,根据保费与风险成本成正比的一般原理,这是不是恰恰也正好说明我们患重大疾病的风险要更大


统计学的规率,有时候对于个体、单个生命和健康来讲意义不大。我们可以尝试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真的发生了癌症,或发生了苛刻的病种,我们能不能凑购50万或更多的救命钱呢?


如果不能,且不能估计生大病的概率,还是要购买保险的。与保险公司赌一下,最多损失的是每年保费,一定不要手无寸铁地去与大病和命运对赌

标签:重疾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