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最近的舆论热词,有哪个一定不会被漏掉?
没错,“996”!
加班、过劳,是大城市忙碌的上班族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话题。热词的背后,是成年人世界里的重负与无奈。
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
一周干满足足的6天
01
996.ICU项目
疯狂的“996工作制”一石激起千层浪,遭到网友铺天盖地的声讨——“违反《劳动法》,不尊重人权,变相剥削,资本家的洗脑……”,各种声音此起彼伏,甚至某著名“乡村教师代言人”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被抨击用“勤奋”来诱导年轻人盲目加班。人民日报等一些官方媒体也同期发表了评论文章,对这样的企业文化提出质疑。
该话题反响这么大,足以见得成年人在埋头苦干的同时,也在被拷问“是不是忘我工作真的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经济学家林采宜也就此事发表观点:接受996这种价值观不代表成长,不接受这种价值观也不代表堕落。社会的开放和文明在于接纳各种不同的价值观。
而关于996相关话题的争论实际上并不鲜见,此前,员工过度加班劳累导致健康隐患激增的声讨从来不绝于耳。
热点的背后又是让人焦虑的思考,996.ICU大部分人年龄在30岁左右,多已成家立业。需要还房贷车贷的那些家庭经济支柱们,不敢辞职、不敢生病,每个月高额的房贷,默默在岗位上消耗着自己的青春和理想。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压力,不规律的睡眠和饮食,运动时间几乎为零,健康问题是996工作制带来的严重副作用。
02
996容易猝死
我国每年有50万人因心脏原因猝死,抢救成功率却不到1%。
猝死越来越容易出现在年轻人身上。
疲劳过度易引发慢性疲劳综合征,人体表现为身体代谢失调、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猝死。
2015年,一位36岁的清华计算机硕士被发现猝死于公司租住的酒店内,去世前一天,他还跟母亲说“我太累了”。
2015年-2017年,拼搏了24年的某物流公司高管尤先生因罹患重病住院治疗。为期两年的治疗期,让他不但花光了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
更令他意想不到是:从住院次月开始,公司支付他的薪酬从25000元骤然降至1200元,不仅工资“断崖式”下跌,而且这位高管还要倒贴钱。
由于原先的工资高(月薪2.5万),他的医社保自缴部分金额高达4000多元。这样一来,扣除1200元工资,他还得倒贴3000多元给公司缴医社保。
“正是需要钱的时候,没了经济来源,让我怎么办,让我的家庭怎么办?”在与其所在公司负责人协商数次无果后,尤先生几近崩溃。
2016年,浙江金华35岁的曹女士连续加班近一周后,出现发烧胸闷,初以为是普通感冒,两天后竟心跳骤停,住进重症监护室。
包括今年4月,网传“某公司外包员工996猝死”,后由本人证实,为加班导致低血糖晕倒。
而随着“996”的“声名鹊起”
也更出现诸如“811”“007”...
一系列的阿拉伯符号
成就了成年人的“数字式崩溃”
你被这些“阿拉伯符号”@到了么?
03
多数人购买的保险不包括猝死?
如果你购买了普通意外险,对不起,一般真的不包括猝死,猝死是突发疾病,不是意外。
如果你购买了消费型重疾险,对不起,不包括身故责任,猝死也不赔。
如果你购买了百万医疗险,对不起,这个猝死,连住院的机会都有没有就OVER了。
快来翻翻自己的保单。怎么样确定自己的保单,包括加班猝死责任呢?
关键知识点
意外险:是保障意外,外来的、突发的、非疾病的、非本意的,使身体受到伤害的客观事实,比如说车祸、重击等等意外。
猝死:在医学上,世卫组织定义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在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猝死”是因疾病导致死亡,既然是疾病导致的,意外险当然不能保障了。所以在意外保险条款中,会明确将猝死列入免赔责任。
04
这些产品:保障猝死
(1)包括猝死责任的意外险
通常是用意外险+附加猝死责任的形式来实现。包装上仍是一款意外险产品。
女性加班狂,可以购买:众安女性专属意外险
男性加班狗,可以购买:亚太守护意外险
女性专属高端意外险
保单共分为4个计划:
100万意外身故、伤残+50万猝死;
200万意外身故、伤残+100万猝死;
300万意外身故、伤残+150万猝死;
500万意外身故、伤残+250万猝死。
可附加500万公共交通意外,保费另100元。
建议选择基础的计划一,经济能力更强一些的,选择其它更高保额的计划即可。
价格非常的亲民,30岁女性,只需要240元。顶不上一支眉笔或一支口红。
就可以拥有100万一般意外身故、伤残责任+50万猝死保额责任!
这样高额的保障下,还有如此低的保费,
这一定是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意外险!
男女均可:亚太守护意外险
其实这个产品,女性也可以购买。
保险责任如下:
(2)寿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
寿险就是保障死亡和全残的,因为猝死而导致的死亡,当然也属于身故责任。
寿险写过很我的文章了,目前市场中性价比最好的产品是:
华贵大麦定寿
弘康大白智能定寿
爱心守护神定寿
对比图如下:
定寿基本上保障内容都类似,要注意看健康告知,另外就是”责任免除“。
最优秀的定期寿险,免责条款只有银保监规定必须有的三条:
投保人谋杀被保人;
被保人自残或犯罪导致;
被保人2年内自杀。
而爱心守护神的免责条款则有5条,多出的两条分别是:
被保人主动吸食或注射毒品;
被保人酒驾、无证驾驶或驾驶无行驶证的车辆。
这无疑缩小了理赔范围,所以在免责这一点上,还是略逊于大麦定寿的。
(3)包括身故责任的重疾险
初初对重疾险分类:
1.消费型重疾险(无身故责任,重疾保障一次或多次)
2.单次重疾险+包含身故责任;
3.多次重疾分组+包含身故责任;
4.多次重疾不分组+包含身故责任。
除了消费型,其它的都可以叫做储蓄型(有许多自媒体也叫返还型,其实是有歧义的)
包括有身故责任的产品,相当地一笔给孩子的财产,因为总归要赔的,一种变相储蓄。
到底要不要2.3.4,还是选1.消费型重疾险呢?其实是有需求决定的。
消费型VS储蓄型如何选择:
答案是分清利与弊即可。
利弊分析
消费型重疾险优势非常明显。由于消费型重疾险剥离了“身故责任”,只承担纯重疾,所以精算费率基础本身就比例低。更加迎合了入门级客户,也就是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的消费需求,这种消费需求的背后,是低预算。
消费型重疾险其实也有劣势:会有一些比包括身故的重疾险更多的潜在纠纷。
主要体现在:如果是癌症,必须要做病理,有些家属担心父母再做病理会非常痛苦,不原开刀,希望保守治疗。假设过2年去世了,只能拿到现金价值。而储蓄型重疾险,是可以赔保额的。
有一些疾病有罹患状态的要求,比如重度脑中风,有若干要求要达到180天仍处在某某状态的。如果179天去世了,仍只能赔现金价值,而储蓄型重疾险,有身故责任则是可以赔保额的。
初初在向客户产品时,从来不厚此薄彼,问题的关键是了解分析客户的需求,而不是先推荐产品。
用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只分析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