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中国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通报近期人身保险产品及监管报告报送有关问题,要求各公司对照问题认真整改,切实提高合规管理水平。其中,产品设计问题、产品条款表述问题、产品费率厘定问题以及报送材料不规范、法律责任人任职资质不合规等问题为主要问题。
长险短做、噱头营销等风险较为突出
通报指出,近期对人身保险产品进行监管核查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四类问题:一是产品设计问题,主要为长险短做问题以及万能险产品问题。比如,复星保德信、同方全球人寿和华泰人寿报送的某终身寿险,产品可灵活减保,且无比例限制,存在长险短做风险;阳光人寿报送的某终身寿险,产品前五年退保率过高,存在长险短做风险。中华人寿报送的某万能型终身寿险,其万能账户以日为单位进行结算,但备案材料中并未说明其具备万能险按日结算的账户管理方式和管理能力,存在噱头营销风险。
二是产品条款表述问题,续保约定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比如,中韩人寿、和泰人寿、富德生命人寿和中邮人寿报送的某医疗保险,条款约定保证续保期间届满时,公司如未收到不续保申请,则视同申请续保,侵害消费者选择权。太平人寿报送的某意外伤害保险,续保流程不合理,存在误导风险。
与此同时,续保约定不完整、医疗处方审核约定不合理等问题同样存在。比如,交银康联人寿和中华人寿报送的某医疗保险,续保申请方式等内容缺失。爱心人寿报送的某医疗保险,保险条款中约定处方审核主体为第三方服务商,而非保险机构,未明确列明保险公司应当承担的审核责任。
三是产品费率厘定问题。其中,信泰人寿和恒大人寿报送的2款两全保险,利润测试投资收益率过高,与公司投资能力和市场利率趋势不符产品费率厘定存在较大利率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健康保险产品存在基于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区别定价的情况,在横琴人寿报送的某疾病保险中,条款约定可根据指定机构基因检测结果调节费率水平,不符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要求。
此外,产品报送材料不规范、法律责任人任职资质不合规等问题仍是产品核查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比如,大家养老报送的某医疗保险,精算报告未经总精算师签字;工银安盛人寿未严格按照《人身保险公司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管理办法》(2015年修订)有关要求,任命不符合资质人员担任公司法律责任人。
存在三类情况的险企被列入重点关注范围
通报同时指出,在全面审核各保险公司所报送的2021年度业务发展计划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保寿险、富德生命人寿等公司未按期提交报告;二是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泰康人寿等公司缺少具体费用率水平等详细内容;三是前海人寿、建信人寿、农银人寿、英大人寿、百年人寿、中邮人寿、中信保诚人寿、友邦人寿、同方全球人寿、中融人寿等公司缺少产品是否为单独销售或组合销售等信息。
中国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表示,将结合上述情况,将报送内容不全面、风险指标较高、投诉举报较多公司列入重点关注范围,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此外,通报还明确,近期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发布《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2020版定义”)。各保险公司在使用新重疾定义时关注以下问题:一是凡涉及使用新版重疾定义的保险产品,各公司应当在产品报备时在精算报告中明确说明使用的重疾定义与“2020版定义”保持一致;二是对于在“2020版定义”发布前已备案的老产品(除重大疾病保险产品外),各公司应当在产品使用时,避免出现不同类型产品因定义使用不同给消费者造成误解,产生纠纷,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下一步,中国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将在行业“开门红”、新政策实施等关键节点,对各公司产品开发、销售等行为进行持续监测,坚决打击保险公司违规开发保险产品、产品炒停、误导宣传等行为,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对公司采取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标签: 保险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