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觉得,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农民和城镇退休职工之间的待遇差距应当是一样的。不过,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城乡差距,虽然差距在越来越小,但是,农民和城镇退休职工之间那个相当于确实还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
第一,养老保险制度不同。我国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大类。其实,很多的农民由于负担问题和历史背景因素,并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领取的只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两者之间的待遇确实相差比较大。
2022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总数量是12762万人,一年领取的养老保险基金待遇为51301亿元,人均月养老保险待遇3350元。
同样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022年领取待遇人员数量为16068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仅仅3355亿元,人均月养老保险待遇174元。
第二,历史背景不同。城镇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最初可以追溯到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和1978年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
最初农民并没有退休制度。在1956年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对生产合作社养老模式进行了规定。1978年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的农民小家庭为运营模式的制度推开,农民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跟城镇个体工商户类似。
2009年国家实施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实施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已经年满60岁的农民可以不用缴费,直接纳入新农村养老保险,直接发放基础养老金。
第三,参保时间不同。1986年10月,我国才在国有企业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这个时候农民才能够以农民合同制职工的身份参加养老保险。1991年全面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农民才可以参加养老保险。当时自由职业参保只针对城镇个体工商户参加,2014年实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以后,才陆续对农民放开。城镇退休职工的退休缴费年限一般要长于农民,因此一般养老金会更高一些。
第四,收入导致的缴费基数不同。很多人总是把缴费年限作为衡量养老金的唯一标准,但实际上人们的工资有高低,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确定缴费基数也有高低。养老金待遇的基本原则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大多数农民工都是从事中低收入的劳动者,他们的缴费基数普遍不高。而近年来退休的城镇职工,大多数过去从事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工作,缴费基数还是非常高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为8114.9元,私营单位月平均工资为4810.58元,而农民工收入只有4072元。
第五,社会服务不同。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从2022年开始,全部的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移交街道社区管理。过去的时候,很多国企退休职工依然是有原单位管理,甚至一些好的单位会在退休以后继续发放一定的养老待遇补差。
农民退休以后,大多数仅仅只是领养老金而已。像过去每年进行的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都要跑到城里去做。现在还好,都可以通过静默认证或者刷脸认证的方式进行认证了。
生活区域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这一类社会服务有所不同。
第六,医疗服务不同。其实也是生活区域的原因,毕竟城镇退休人员生活在城镇中,各种医疗条件更加便利。对于老年农民,除非也到城镇中生活,除非成为城镇居民,否则是享受不到相同的医疗服务条件的。
有一部分老人并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保待遇要更低,这种情况在农村老人身上会较多一些。
第七,人均预期寿命不同。预期寿命越长,由于养老金会年年调整,领取的养老金待遇就会越高,综合领取的养老金待遇就会越多。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是依据2022年城镇人均预期寿命75.21岁推算来的,说实话农村居民的预期寿命要短不少。2000年的时候,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71.4岁。
肯定是预期寿命越长,领取养老金越划算。
总体而言,一些事情也确实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现实,不过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全国统筹的实现,相信未来养老保险待遇会越来越公平。相同缴费、相同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