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Gary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特斯拉又摊上事了。
4月21日,稍早时候,新浪科技报道称“河南、浙江、陕西以及北京和上海等省市,平安车险拒绝为特斯拉新车主上保,已经上保到期并需要续保的,政策也开始收紧”。
一石激起千层浪,媒体、车主、特斯拉、平安产险等各方角色先后对这则报道做出回应。
这种应激式的行为并不奇怪,在过去一段时间,关于特斯拉的新闻以及引起的争论层出不穷,舆论把特斯拉顶到了一个显眼的高度。
根据最简单的逻辑推论,特斯拉事故频发,必然导致保险公司赔付率上涨,平安产险做出这样的决定似乎可以理解。
事实果真如此?
当日稍后,平安产险和特斯拉相继否认了“不合作”的说法。
但是纵观整件事情,也许不如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一、特斯拉不太平
事情要从4月19日说起。
上海车展首日,在特斯拉汽车展台上,一位身着白色T恤的女士站在车顶上,衣服上印着“刹车失灵”四个字,在现场表达自己不满后,不久被保安“请”出现场。
而这件事情要回溯到今年2月,这位车主的特斯拉汽车在经过某路口时遭遇事故,车主反映当时出现刹车失灵现象,但特斯拉官方不认可刹车失灵的说法。
之后这位车主坚持维权并在上海车展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4月19日下午,针对这起事件,特斯拉中国副总裁陶琳表示“我们没有办法妥协”。但是,特斯拉市值一夜蒸发约1568亿元。
面对舆论压力,4月20日晚23点25分,特斯拉官方微博发布道歉声明,表示“在配合政府各相关部门调查的情况下,同时开展严格自查自纠,对自身不合理的、不符合服务准则的问题和服务流程进行梳理并整改,努力做到立查立改、即查即改,做到尊重消费者,尊重市场。”
事实上,近期还发生了两件与特斯拉相关的事故。
4月17日晚,广州,一辆特斯拉汽车从一辆行驶的汽车后方超车过程中,撞击到路边水泥桥体,车体严重烧毁,车上一名男乘客当场死亡。警方表示案件还在调查中。
第二件事发生在美国,上周六,一辆特斯拉汽车在“无人驾驶”的状态下以很快的速度撞上一棵树,随后起火,导致坐在副驾驶上的一名乘客和坐在后排的车主死亡。有人质疑这起事故源于特斯拉“无人驾驶”技术的不成熟,但马斯克回应这辆车当时并未开启自动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
今年315期间,有媒体梳理了过去一年特斯拉在中国出现的13起事故,在这些事故背后,关于特斯拉汽车生产质量的质疑此起彼伏,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篇文章当属品玩在去年12月发布的《特斯拉中国乱象揭蛊 第三季》,文中揭露了特斯拉在中国出现的制造问题。
与此同时,在销售渠道层面,去年特斯拉和拼多多也你来我往进行了几轮交锋。这件事情过后,特斯拉在消费者心中打了下“傲慢”的烙印。
过去一年,特斯拉在中国过得确实不太平。
二、涉事方的否认
在特斯拉处于风口浪尖的当下,不难理解“平安车险拒为特斯拉新车上险”这则新闻迅速发酵,短短一小时内,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在微博上也引起了一定讨论。
新闻发酵后,涉事方正式出面回应。
中国平安产险首先回应称:“经核实,公司没有‘在部分省市暂停为特斯拉车主新上险’的情况。平安产险持续按车险综合改革精神,通过扩大保险责任、提供增值服务等方式,为传统车和新能源车主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和服务支持。”
特斯拉官方随后回应:目前特斯拉与平安产险公司就车险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合作一切正常。特斯拉会继续提高对产品服务的要求,为用户提供更优质、可靠的服务。
汽车服务世界联系了一位特斯拉车主,对方表示“目前新车上险和续保都没有变化。”在一个特斯拉车主群里,有车主认为“保险公司按道理来说不能拒保。”
一位平安产险内部人士也告诉汽车服务世界,“没听过政策调整,前几天才为一辆Model X续保。”
与此同时,上述车主透露了特斯拉在车险上的政策:“特斯拉是直销模式,不会像4S店那样绑定车险和上牌,但是会在一个区域内和一两家保险公司合作,比如我们这边就是平安和人保,只能去这两家保险公司买保险。如果平安拒绝上险,那我们只能去人保。”
如果平安真的拒绝为特斯拉新车上险,那么车主会转头选择人保这样的保险公司合作,相当于平安把自己的客户送给对手,这在逻辑上确实说不通。
不过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在平安产险的回应中,只针对新车上险做出了明确答复,但并未提及“续保政策收紧”这一现象。
事实上,“续保政策收紧”也并非空穴来风,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特斯拉维修费用太高,导致保险公司的赔付率高。
比如有车主表示“一辆Model 3维修汽车尾部花了2万元,但燃油车相同部分仅需3000元。”还有车主反映特斯拉售后钣喷中心乱象,“本来是车漆受损保险赔付金额为4200元,但是后来查记录却显示车头重大事故,并以此为由订购相关零部件。”
特斯拉在车险层面暴露出的问题,其实暗含着整个新能源汽车在车险上的痛点。
三、新能源车险的痛点
从2014年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7.5万辆上升至136.7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与之对应的保险市场也在水涨船高。
相比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近几年年均保费增速超过70%,由于车辆价格相对较高,单均保费比非新能源车高21%。特别是家用车,新能源汽车单均保费比非新能源汽车高28%。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此前预测,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152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8000万辆,届时新能源汽车保费规模将达4700亿元。
在这个规模下,却隐藏着不合理性。
对于车主而言主要是两点:
一是新能源汽车的商业车险,投保按补贴前车价,赔付的时候却按照补贴后的价格,这对保费的影响一年可能达到2000元。
二是保险公司目前没有针对动力电池的单独附加险,但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成本占新能源汽车总成本的1/3-1/2,极可能在理赔过程中造成责任不清。
保险公司也不满意。
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出险率高出燃油车11.7个百分点。而从赔付率来看,新能源汽车高于燃油车0.4个百分点。其中家用车领域,新能源汽车赔付率更是高出5.4个百分点。
一方面,车主认为支付的保险金额太高,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认为新能源汽车业务“并不划算”。在特斯拉事故频发的当下,保险公司对特斯拉的业务表现出更为谨慎的态度也不是不能理解。
将新能源汽车保险逼到这个境地的主要原因,要归结到新能源汽车缺少专属车险。目前新能源汽车只能沿用燃油车车险的保险条款,但有些条款根本不适用新能源汽车。
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就曾表示,“开发新能源车险专属条款很有必要。当前车险条款在设计时并未完全考虑新能源汽车特有的风险。比如三电系统风险,以及新能源车辆使用中包括充电、自动驾驶、OTA升级等场景下带来的风险,而这些方面在研发新能源车险产品时需要测算。”
四、专属车险何时出台?
新能源汽车专属车险的出台成为各方的期待。
早在2016年年初,银保监会、工信部等部门曾共同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希望保险公司尽快推出针对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
2017年12月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发展交流会”上,内部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已组织行业对新能源汽车相关风险开展研究,但受历史数据和成熟经验所限,伴随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保险行业在新产品开发、费率厘定和产品销售及风险管控等方面的研究非常紧迫。
2018年年中,一份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推进时间表被公开,根据这份时间表,到当年8月30日之前,专用条款将定稿发文。
两年过去了,专用条款还未看到曙光。
2020年9月,银保监会再次在《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支持行业制定新能源车险、驾乘人员意外险、机动车延长保修险示范条款,探索在新能源汽车和具备条件的传统汽车中开发机动车里程保险(UBI)等创新产品。
而就在前段时间,银保监会表示,将结合国务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的有关要求,组织行业持续加强对新能源车险的研究,重点涵括新能源车特有的电池、电机等动力设备及其衍生风险,力争早日推出新能源汽车保险专属示范产品。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很多大型险企包括平安、人保、太保等多家保险公司也已着手针对新能源汽车开发设计专属保险。
但从2016年跌宕至现在,新能源汽车专属车险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出台时间表。
如果把平安产险和特斯拉这一事件,与相关政策的推进结合起来看,或许还有很多细节值得继续挖掘。
标签: 平安机动车辆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