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电话车险优惠存疑 “超人计划”成梦?(转载)

艾奇保险网 51 0

近日,专业保险律师李滨向权威保险网站——世纪保网质疑平安电话车险优惠真相以来,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持续关注。平安对其电话车险是否真优惠,一直保持沉默。

   缘起:律师质疑平安电话车险不优惠

   据李滨向世纪保网提供的材料,2010年12月15日,其爱人为登记时间是2004年10月28日的广州本田雅阁车,向平安财险投保电话车险。平安将04年10月购买价为24.871万元且已使用6年多的广州本田雅阁车的新车购置价确定为27.87万元,车辆实际价值定为15.6629万元,并以此收取保险费。而市场上相同配置的雅阁八代的新车市场价也就20万元。

   为了维权,李滨律师在同一天投保人保财险的电话车险。人保财险确定该车辆损失险的新车购置价为22.01万元,车辆的实际价值确定为12.3696万元,并据此收取了保险费。据此,李滨认为,以人保财险及业内公司所确定的新车购置价为标准的话,平安保险多收保险费比例为:(27.87-22.01)万元/22.01万元=26.6%。

   解读:优惠15%疑涉嫌宣传误导

   “平安电话车险优惠15%”最早提出的时间是2007年,当时的背景是平安第一家进入电话车险市场,国内其余保险公司尚未启动车险电销业务。而平安在宣传中指出,由于避免了车险传统销售模式的中介手续费成本,因此平安电话车险价格比传统车险降低了15%。由此,“优惠15%”也就成了平安电话车险宣传的重中之重。

   但时至今日,国内开展车险电销业务的保险公司已经有多家,更多保险公司也正在申请车险电销牌照。与传统车险销售模式相比,每家保险公司的电话车险价格都下降了15%。平安在现阶段仍然以“优惠15%”作为宣传重点,难免给消费者造成一种错觉:即平安电话车险比其它保险公司优惠15%。从这个角度来讲,平安宣传涉嫌误导。

   而根据媒体报道,平安最希望超越的对手人保财险,已经开始调整步伐,不再侧重于价格宣传,更多的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中去。

   深度:“超人计划”成梦?

   世纪保网运营总监江浩认为,作为第一家进入车险电销业务的国内保险公司,平安由此获得了巨大收益,2010年平安电话车险业务高达126亿元,平安也因此超越太平洋财险,一跃成为国内财险市场老二,仅次于人保财险。

   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文章,平安目前已在内部悄然启动“超人计划”———产险超人保、寿险超人寿。不过平安随即对此观点给予了否定回应。但据了解,保险业内人士对平安试图超越人保财险的心思早就路人皆知。而电话车险带来的巨大业绩,更让平安对自身充满自信。

   也许应了一句话,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2010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让平安人寿近两年大力推广万能险而迅速做大规模保费的成果,在新会计准则急剧缩水。据中国证券报文章,平安寿险2010年前7月保费规模在新会计准则下仅为583.38亿元,比旧会计准则下的1009.9982亿元缩水超过四成,缩水比例也高于此前市场普遍预计的30%。平安寿险内部拟定的2014年“超人”(超越中国人寿)几乎变成了难以企及的梦想,新会计准则下平安寿险的保费规模,还不到中国人寿上半年保费(1836亿)的1/3。

   而关于电话车险优惠的质疑,也让平安财险超越人保财险的“超人”计划打上了问号。众所周知,车险在财险公司占有无可比拟的地位,平安欲实施超人计划,与电话车险的经营状态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而以“优惠15%”为宣传重点的平安电话车险,如果不能很好地面对公众质疑,就不能期望其在超人计划中发挥更大作用。

   反思:诚信是保险经营的最大原则

   据公开资料,2002年,马明哲在平安明星高峰会上谈到投连险退保风波时,曾这样反思:“表面上看,这次事件是因为极少数业务员没有严格遵守职业操守,让客户不能够全面了解产品的特征而引发的。但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我们的培训导向、管理制度、营销文化、营销理念,都过于以利益为驱动。从深层次看,这件事情的答案很简单,只有“诚信”两字”。

   2002年震惊全国的平安投连险退保风波、2004年平安保险(徐州)涉嫌亿元假保单事件,尤其是2008年平安连曝“富通收购事件”、“1600亿股市圈钱事件”、“马明哲高薪事件”,以及2010年“会计门”事件对平安声誉造成了冲击。如果这次电话车险优惠质疑,不能得到很好处理,对平安影响同样很难预料。

   也许解读平安电话车险优惠质疑,用马明哲强调的“诚信”“利益”来分析,可能是最好的,尽管离当初的投连险退保风波,已经有8年之久!

标签: 平安保险公司电话车险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