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劳动合同法》:平安保险马明哲2008年零年薪

艾奇保险网 60 0

若零年薪是真,则严重违反了《劳动合同法》和最低工资标准要求,劳动监察部门的领导,用不用俺举报啊?马先生白干一年不说,还得交社保自己承担部分吧?按什么标准交的呢?

  这个违法究竟是平安保险公司违法,还是马先生个人违法,俺说了不算。但俺推理,若个人违法,马先生该受处罚;若公司违法,马先生作为平安保险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显然也难逃其咎。

  在广大人民呼吁和政府决心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的今天,劳动监察部门应该严惩这种顶风作案、严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行为,让那些黑心老板知道不按劳动合同法办事、欺负我们劳动者是没有好下场的!

  当然,如果马先生实际拿到的报酬不为零,那就是在忽悠欺骗咱们了,另说。

  事件相关报道:

  平安马明哲“零年薪”高管薪酬应有赏有罚

  )

   每经记者胡俊华发自上海

   昨日传出中国平安(601318)董事长马明哲2008年“零年薪”的消息,广受市场关注。平安昨日对此回应称,马明哲2008年“零年薪”基本属实,“马总希望以不领薪酬的方式”,“与公司上下及全社会一起共渡难关”。

   对于这一消息,有网民指马明哲“零年薪”为“作秀”,但也有网民表示赞赏。业内薪酬专家表示,高管薪酬应“有赏有罚”,并应挂钩企业长期利益。

   昨日,中国平安下跌5.51%,每股报收32.27元。

   平安:

   零年薪是为共渡难关

   2007年,马明哲以2007年6616万的高额年薪成为话题焦点。而在目前金融危机冲击下,高管“高薪门”一直备受关注。

   昨日,中国平安对该公司董事长马明哲2008年“零年薪”一事表态称,“该情况基本属实。”由于2008年“公司内外的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形势和公司业绩均受到影响,马总希望以不领薪酬的方式,与公司上下及全社会一起共渡难关。”

   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盛瑞生昨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马明哲董事长的年薪由底薪和奖金及期权奖励构成,“零年薪”是指这两部分薪资都没有了。

   而对于“马明哲是否会退回去年的已领薪酬”这一问题,盛瑞生表示,细节问题无法透露。至于“其他高管会不会也跟着降薪或者零年薪”,盛瑞生表示,目前还不清楚,要看具体公告。

   京华山一证券公司驻上海分析师夏平表示,“‘零年薪’是平安保险对公众质疑其高管薪酬过高以及管理能力的回应。这有助恢复投资者信心,但对企业业绩来说几乎没什么帮助。”

   数据显示,去年初以来,中国平安在香港的股价下跌58%,而在A股市场股价跌幅约70%。

   专家:

   薪酬应挂钩企业长期利益

   荣正投资咨询人力资本事业部总监何志聪表示,按行规来看,高管薪酬也是有奖有罚。如果一公司发生亏损,即损害股东利益时,就可以“罚”,比如取消高管未兑现的期权、撤回以往的现金薪酬等。但目前来看,中国平安去年净利润仍为正,并未达到“罚”的标准。

   何志聪表示,一般来说,设计薪酬体系,应挂钩企业的长期利益,除了当年的业绩指标考核,还需要长期股权激励,特别是在高管兑现期权时,应跟当时公司经营情况相挂钩,并分多期兑现。

   在对亚洲六个国家和地区的257家公司进行了快速问卷调查后,知名咨询公司美世近日发布报告称,参与调研的35%的公司将在2009年度冻结高管基本薪酬。

   美世亚太区高管薪酬总监郑伟表示,目前一些民众对高管高薪有些情绪化的意见,但企业高管拿高薪,都是双方按照此前约定的合同规定办事。之所以目前很多高管愿意领取零年薪,是因为在目前金融危机冲击下,拿高薪会影响公司形象。

   2007年马明哲年薪6616万元,但中国人寿董事长杨超年薪仅199万元,中国人保财险董事长吴焰年薪为115.6万元。郑伟表示,这跟企业本身的制度有关。像中国人寿,高管是由政府部门安排的;但中国平安的高管薪酬体系设计,更多地吸纳了西方的管理经验。

   郑伟表示,在高管薪酬设计方面,国内多注重短期激励,但国外企业会更多地注重长期激励。长期激励会占到薪资的60%~70%。

   链接

   网友:支持反对各执一词

   对于马明哲“零年薪”这一消息后,众多网友也纷纷发表看法。一来自黑龙江的网友表示,2008年平安不平安,先是“无度融资圈钱成股市暴跌的导火索”,后来“海外投资巨亏马明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2008年马明哲不是不拿薪水的问题,应该受罚。

   一位来自山东菏泽的网友表示,这一消息纯粹是炒作,“去年拿6000万年薪是炒作,今年拿零年薪也是炒作。”

   但也有网友对马明哲“零年薪”一事表示支持。一位名叫“快熊和慢牛”的网友表示,马明哲分文不取的姿态,显示了自己与全体员工共度时艰,谋求业绩增长的决心。

   而一位不留名的网友表示,平安高管减薪无疑将起到很好的带动性作用,更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势必将获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和理解。

标签: 平安保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