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可以安安心心地领养老金了。可是,领到的养老金却总是出乎老人的意料,养老金水平并不高。像有的灵活就业人员缴纳15年社保以后,每月还领取不到1000元。而有的人却每月能领取五六千元,甚至更高。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退休金的差距呢?
第一,缴费年限。缴费年限是影响养老金的最主要因素,国家也是非常重视缴费年限这一因素的。
缴费年限实际上既包括实际缴费年限,也包括视同缴费年限。有的人说,有的人没有缴纳几年养老保险退休金领取好几千元的养老金。实际上,这些人尽管没有缴纳养老保险,但是他们有视同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是国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以前,按照职工档案认可的连续工龄,可以视同缴费。因为在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实际上我们国家也有退休制度。退休制度本身就是不需要个人缴费就可以享受养老金待遇的。因此国家明确对于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养老保险费,个人无需负担,由政府负担。
缴费年限代表了对社会贡献时间的长短,因此非常重要。在养老金计算公式中,基础养老金直接跟缴费年限挂钩,比如说按照100%基数缴费,15年可以领取15%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养老金;40年可以领取40%的社平工资的基础养老金。
第二,缴费基数。缴费基数越高,个人缴纳的钱数就越多,为了区分不同的缴费基数,激励大家高基数缴费,相应的养老金待遇也会越高。
比如上面所说的基础养老金,如果按照300%基数缴费40年,可以领取80%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养老金。而如果按照60%基数缴费15年,只能领取12%社平工资的基础养老金。
另外还有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除以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余额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每月记入的,每年国家还会公布记账利率记账利率,近年来一直在6%~8%以上,比个人理财要划算得多。
个人账户养老金相当于个人给自己积攒的养老金,如果去世前没有领取完毕余额,余额可以由继承人继承。如果领取完毕了,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会照常发放,确保退休待遇不变。因此也叫做个人账户养老金。
实际上,影响养老金待遇高低的因素还有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时间和计算方法、退休年龄等等。但这些实际上是个人难以改变的现实。
对于个人来讲,如果收入水平不高,按照60%基数缴费最划算。因为,相同缴费年限情况下,尽管300%基数缴费是60%的五倍,但实际上退休金待遇只有四倍左右。退休以后增加养老金,主要通过公平调整、按缴费年限调整和按养老金比例调整,缴费年限长更占优势一些。
如果考虑性价比的话,更是按照60%基数缴费15年零一个月,更划算。像丧葬费、抚恤金、冬季取暖费等待遇,基本上只要领取养老金人人相等。为什么要多出一个月?因为养老金调整的时候,多数地方是不足一年按一年计算,这样增加缴费年限养老金的话,会按16年增加。所以,这种缴费方式性价比最高。
可是,尽管性价比高,退休前明明每月收入上万元,退休后只拿一两千元的退休金,不觉得不少吗?因此,按照本人的收入水平确定缴费基数,才是正确的选择。对于收入水平较低的,才适合选择低基数缴费。
标签: 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