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
首先,我们要知道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的组成部分来自于哪儿?费差益,利差益,死差益。费差益就是公司预计运营成本比实际运营成本多的那一部分,以目前保险公司的粗糙的运营模式来看,这个并不是很多,且有可能常常是费差损。死差益是预计死亡理赔比实际死亡理赔多的一部分,以保险公司的精算部门水平以及正常社会情况下,这一数据也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太大的收益。所以,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最大的收益在于利差益,就是保险公司利用保费建立资金池进行投资的收入,当前保险公司的投资在监管要求下主要是进行一些长期的稳健的投资项目。这些收益减去需要付给客户的收益是保险公司最主要也是最多利润的一部分,而这部分蛋糕要想扩大,除了优秀的投资团队与优质的投资项目,最重要的就是长期稳定的现金流。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不是来自于消费型保险,而主要是来自于长期缴费的健康保险,养老金保险与理财保险。所以,保险公司为了经营利益,不会去花大量的成本去推消费型保险。
其次,就是我们不成熟的保险市场了。鉴于长期寿险与理财养老保险的高收益,代理人的高提成比例,代理人的宣传多是投资型,返还型保险,而对于客户来说,既有保障又能把钱拿回来当然是好事,谁都不愿意花了钱什么都拿不到,因而忽略了保险保障风险的保障功能,这就是为什么消费型保险少的缘故。
但是,消费型保险是最能体现保险姓保的本质,它以极小的费用撬动极高的保额,真正当我们发生风险时,有用的不是将投入的钱几倍十几倍的拿回来,而是可以用几百倍的保额为我们支付我们承受不起的费用。
当前,因为这一消费型保险的不足,互联网保险趁虚而入,抢占了这一市场,让更多的人更深入的了解了保险。传统保险公司为了获得数据,抢占流量,也纷纷推出了大量的消费型保险,短期意外,特定重疾,定期重疾,高端住院医疗保险。尤其是高端住院医疗最为火热。但是,为了收益和市场,很多性价比高的消费型保险作为健康险的附加险来销售,其实这样也能给客户更充足的保障。相比过去代理人只卖主险而有意回避消费型保险,让客户觉得买了保险住院都不能用,只能快死才能用,甚至觉得保险没有用的现象大有改观。
对于中低收入家庭,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可以优先选购消费型的保险,让自己有更充足的保障,将多余的资金用在其他投资方面:健身,进修,教育,改善当前生活条件等。对于高端客户,也可用消费型保险,给自己更充足的保障。而后,可根据家庭来补充返还型的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标签: 消费型定期寿险